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山村村民靠特产年收入3万 柿饼每斤20元(组图)

    信息发布者:清平乐
    2016-12-22 14:14:20   转载

    姬公尖是位于皖南歙县上丰乡一座山巅上的自然村,最高海拨700多米,有5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颇有名气的花果之乡。这里盛产“上丰雪梨”、“青梅绿梅”、“灯笼柿”、“徽州贡菊”等特产。图为村民在院子里加工灯笼柿。


    每年秋季贡菊竞放,初冬柿子红满山,深冬腊梅飘香,春天茶叶葱绿,梨花绽放。一年四季,秀美的山岚色彩层染,美不胜收,被誉为“仙境”村庄。图为院子里晾晒的柿子在蓝天下煞是好看。


    这里的村民也乐活在这个山村,各种特产每年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人均收入过3万元,一年中少有人外出打工。图为姬公尖农家院子里,一个年轻人在忙碌。


    图为灯笼柿加工,刨下的柿子皮晾晒在外面,火红火红的,形成一道独特的冬景。


    初冬季节,85岁的史奶奶和儿子汪晓和正在自家的堂屋里做柿坨(当地人的叫法,就是刨去外皮的柿果),早些时候,儿子汪晓和已经将自家树上透黄但未软糯的柿子采摘回来。图为史奶奶85岁在刨柿子皮。


    史奶奶用刀具熟练削去外皮,儿子汪晓和负责串好后,用井水洗净,拿出去晾晒。


    汪晓和将柿子晾晒在自家小院的竹竿上,初冬的阳光撒在金黄的柿子上,十分好看。


    姬公尖每年初冬,家家晒柿子,户户做柿砣。村子里最古老的柿子树据说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柿产十都姬公尖者最美,其柿饼制法亦佳”。图为95岁的徐莲花老人还可以给孩子们搭把手。她在姬公尖活了一辈子,生育了9个儿女。


    沿袭原始的制作方法,做好的柿坨经过阳光的沐浴,山风的洗礼,以及山区昼夜大温差的刺激,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从水灵灵晒到一团浓缩的坨坨,全身披上一层厚厚的柿霜才算修成正果。图为95岁的徐莲花老人说起孩子们,情不自禁。


    大约十二月上旬,带着柿子霜的柿饼就能上市了。“柿子霜”就是指柿饼表面覆盖的一层薄厚均匀的白霜,那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渗出的凝结物,主要成分是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有很好的润燥、清肺热、化痰止咳等作用。图为晾晒的柿子。


    据当地人介绍“姬公尖柿饼品质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山上的早晨是不会下雾的,晴天就是太阳,有雾做柿砣,柿子霜透不出来。”图为姬公尖村落位于大山里,一度与世隔绝。


    在姬公尖,灯笼柿的鲜果与加工做成的柿砣或柿饼成为了主要的两种果品形式。但这里的人们更倾向于加工柿子,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外,鲜果加工前后翻了几倍的市场价格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图为83岁的汪家坤老人背着一篓采摘来的柿子,准备回家打理。老人两个孩子都在外地上班,自己一个人忙着收获柿子。


    图为60多岁的汪秋桂老人挑着一上午收获的一百多斤的柿子回家。他家今年一季可以收获万余斤柿子。


    品质好的鲜柿子收购价一般在每斤3元,而加工成柿砣或者柿饼的价格基本在每斤20元左右。图为满头大汗的汪秋桂,虽然一年有不少收入,但付出的汗水,也是常人难以想象。


    早些年,因为柿饼质量好,很多商人会上山收购,然后统一出口到国外,很少在国内销售。近年来,随着知道姬公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游客上山的时候都会买一点,村里一些“能人”也开通了网络销售,越来越多的国人也能吃到独特”灯笼柿饼”的同时,村里人的收入也多了起来。图为一个年轻人背着收获的柿子回家。


    图为汪秋桂的老伴在家一边打理柿子,一边逗身边的孙子玩。


    图为初冬的姬公尖,随处都是一幅幅金色的画面。


    图为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准备去收获柿子。


    除了柿子,姬公尖还盛产茶叶、菊花、腊梅等,有些梨树、腊梅树已逾千年。村里人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贡菊、茶叶和柿子也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所以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村里也随处可见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家加工柿坨。图为54岁的鲍光平和妻子在采摘菊花,晒干后的菊花一斤卖到300元,夫妻俩从未外出打工过。吴芳 文/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