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辽宁阜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信息发布者:清平乐
    2016-12-22 09:47:07   转载

    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阜新197名“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侧记

    几名妇女在大棚里育苗。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过去只会种玉米的贫困户,借助设施农业逐渐脱贫致富。朱学著 摄

    几名妇女在大棚里育苗。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过去只会种玉米的贫困户,借助设施农业逐渐脱贫致富。朱学著 摄

    核心提示

    阜新市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3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阜新市以抓党建促脱贫为抓手,在省(中)直单位向40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又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57名,实现19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自驻村以来,虽然“第一书记”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百姓生活富裕了,“第一书记”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成长为脱贫攻坚战的一支劲旅。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贫困村“穷根子”久拔不掉,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其中一大主因。党的惠民政策落实不到田间地头,解决温饱的路子没人上心,基层党组织不给力,发展的精气神也就散了。

    阜新市将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并指导县区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鼓励和选派作风好、能力强、真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把服务群众有热情、致富带富能力强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同时,根据贫困村的要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今年1月,阜新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每个贫困村都要派“第一书记”。此后,市、县两级157名“第一书记”饱含“誓教山乡换新颜”的豪情和担当,打点行装,奔赴四方。

    阜新市扶贫办主任王城说,千条理、万条理,脱贫致富是硬道理。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就是想让他们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

    “第一书记”们深知,抓班子、带队伍比拉资金、跑项目更重要。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把支部的威信树起来、把队伍的治理能力提起来、把“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才是贫困村由输血到造血、强基固本的首要任务。“第一书记”们协调配齐村“两委”班子,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严肃党组织生活; 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把村党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阜新市委办公室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红帽子村“第一书记”赵建宇对村“两委”换届全过程参与、指导和监督,确保换届纪律,配强配优班子。通过换届,村“两委”班子为民服务意识增强了,带富本领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郭树生和村主任王广辉带头垫资2万元,清除积存已久的垃圾50多吨。村“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新建垃圾池15处,修建路基10公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郭树生动情地说,“第一书记”驻村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但带出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和优秀的党员队伍,是给乡亲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扶贫先扶智。“第一书记”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心坎上。他们来到每名贫困户家中,坐在炕头上唠家常,发现和挖掘贫困户的特长和资源优势,帮助选准产业发展路子,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信心。

    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党支部,使贫困户有了自力更生的高度自觉,脱贫攻坚就有了动力之源。“第一书记”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镇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项目建设为纽带,积极推行“党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党支部+重点项目+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动了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

    去年9月,阜新市扶贫办选派综合科科长刘立涛任大巴镇副镇长兼任车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通过内引外联注入各类资金4500多万元,将全村冷棚葡萄种植面积扩大至133公顷,将车新村打造成“东北冷棚葡萄第一村”。他还利用政策性资金,开创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经营收益按股分红的新路子,帮扶车新村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车新模式”。

    谈到当“第一书记”的体会,刘立涛说要做到“三协调一带动”:一是协调好自己与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的关系,大事小情多商量拧成一股绳,搞好团结携手并肩奋斗; 二是要协调好村里与市、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关系,促进各项政策在村里落地; 三是要协调好内部挖潜与内引外联的关系,积极营造招商、安商环境,内外协同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四是充分激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带动贫困群众自发参与到生产致富行动中来,齐心协力摘掉贫困帽子。

    在阜新市197个贫困村,贫困户过去靠地来钱、靠天吃饭、靠帮扶脱贫,现在出现了靠产业脱贫、靠勤劳增收、靠市场致富的喜人局面。“旧三靠”到“新三靠”的背后,有“第一书记”们的辛苦努力与智慧付出。(记者 侯悦林)

    责任编辑:傅义洲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